本文转自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】;
中秋晚会主舞台
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沈东方报道“悠悠扁舟荡漾于水面之上,皎洁的明月在夜空中缓缓而升,怎一个‘美’字了得”“演员们好像是从大唐盛世穿越而来”“身在异乡的我似乎一下子读懂了古人思乡的诗篇”……
10月1日晚,央视中秋晚会在河南洛阳举办。今年国庆与中秋相遇,“家”与“国”在时间上的相连、文化上的相牵,让人更有家国之思。这场中秋晚会,除了《左手指月》的深情对唱,《梦寐之地》的向上不屈,时隔31年后谷建芬老师再次演唱《我和我的祖国》……最让人印象深刻的,当属流淌其间的历史与文化。
中秋晚会节目《左手指月》
“河洛文化让古今辉映的洛阳城惊艳世界。”洛阳市文联副主席陈胜展如此评价。
为什么选河南作为晚会的主办地?中秋晚会执行总导演董金明介绍,“我们选择在河南外拍,就是想把中秋的亲情思念和中原文化在这里做一次相遇。”
素有十三朝古都之称的洛阳,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、4000多年城市史和1500多年建都史。丝绸之路、隋唐大运河、万里茶道在此交汇;夏都二里头、偃师商城、东周王城、汉魏故城、隋唐洛阳城五大都城遗址沿洛河一字排开;儒学弘大于此,道学肇始于此,佛学首传于此,文化思想在此相融共生……
中秋晚会舞台
总撰稿杨启舫用“一眼千年”来形容今年中秋晚会的舞台。舞台选在隋唐洛阳城应天门前,将应天门、明堂、天堂作为舞台背景,亭台楼阁、小桥流水,加上一轮圆圆的明月,历史和未来在这里实现了完美共生。
“应天门被称为隋唐第一门,也叫天下第一门,这里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繁华之地。中国第一个朝代夏的都城就在距离应天门几十公里的地方。”杨启舫介绍。
应天门曾是隋唐等朝代举行重大国事庆典和开展外交活动的地方。据史料记载,应天门城门两侧阙台高120尺,大约相当于今天的13层楼高。这座城门见证了隋炀帝杨广入主东都、唐高宗诏释百济扶余王、唐玄宗接见日本第八次遣唐使的王朝盛世,也见证了一代代王朝兴衰更迭。
中秋晚会节目《建鼓舞》
开场第一个节目建鼓舞是一种击鼓而舞的传统舞蹈,汉代“百戏”之一,展现了汉代舞蹈注重技巧与艺术相结合的整体特征。在最近南阳出土的汉代画像石(砖)的建鼓舞图中,仍可看到两壮士分别于鼓的左右执桴击鼓,且鼓且舞的画面,舞者举臂跃足,矫健奋发,欢欣鼓舞。据考证,“鼓舞人心”一词,就是由来于此。
古诗词元素一直是中秋晚会的特色,今年也不例外。从李白的“谁家玉笛暗飞声,散入春风满洛城”到张籍的“洛阳城里见秋风,欲作家书意万重”;从王湾的“乡书何处达,归雁洛阳边”到王昌龄的“洛阳亲友如相问,一片冰心在玉壶”,让我们感受到,千百年来中国人赏的都是同一轮明月。
《月圆花好》《乡关何处》《家国万里》三个篇章中也都蕴含着满满的中原元素。“中原地区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发源地,很多客家人自称‘河洛郎’,这里就是他们的‘乡关’。”杨启舫说。
中秋晚会节目《说唱百家姓》
在中国500多个姓氏中,有200多个起源于河南,中秋晚会剧组特地创作了一首展现中原姓氏文化的歌曲——《说唱百家姓》,“根亲”文化唤醒了全球华人心间的浓浓乡愁。
除此之外,《木兰辞》、嵩山少林、二十四节气等节目也都有着浓浓的“河南style”。
今人不见古时月,今月曾经照古人。文化是一个国家、一个民族的灵魂,文化自信是更基本、更深沉、更持久的力量。让我们向着同一轮明月,对古人说一声“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”。
举报/反馈

环球网

2.3亿获赞 1308.6万粉丝
世界很精彩,带你活出国际范儿!
环球网官方账号
关注
0
0
收藏
分享